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南雄要闻

韶关学院生农学院赋能南雄苏区绿美乡村建设

时间:2025-07-25 15:23:02 来源:南雄市委宣传部 李思番 谢景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今年以来,韶关学院生物与农业学院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科技+实践”为路径,通过生态防控、产业赋能、校地协同等举措,将党的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推动绿美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动画卷。

图片1.jpg

  党建+生态防控:筑牢绿美乡村“生态屏障”

  针对南雄稻田福寿螺泛滥导致的生态破坏与粮食损失问题,韶关学院成立“爱心绝螺”实践队,组建“党员技术攻坚组”,深入水口镇、乌迳镇等 6 个行政村,创新“茶麸防治(利用茶产业废弃物制成无残留杀螺剂)+ 烟稻轮作(结合南雄烟草传统抑制螺类生存)+ 入水口拦截(废弃秧盘循环利用)” 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队员带头开展田块调研,绘制“螺情分布地图”,精准制定防治方案。截至目前,已开展党员带头的田间培训会4场,培训农户超140人次,捐赠茶麸、生物农药等物资500余公斤,帮助农户减少水稻损失约10%,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提升至65%,既守护了稻田生态,又降低了化学农药污染。

  同时,学院还组织园林规划领域专家学者主动投身南雄绿美乡村建设,以专业力量组团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力,助力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在规划编制方面,团队先后完成了珠玑镇灵潭村、梅岭村、聪辈村 3 个典型村发展规划,并编制了聪辈村和澜河镇 2 个村的“绿美乡村”绿化规划方案,为乡村绿色发展勾勒清晰蓝图。为让规划落地见效,团队还深入珠玑镇、澜河镇、湖口镇和主田镇开展实地调研,针对性在4 个乡镇的道路两侧改造、绿化树种选择范围,以及现有绿地的后期养护方面提出具体工作建议,推动生态景观提质升级。

  此外,学院还为南雄市“绿美乡村”技术指导小组及林业系统工作人员开展专题技术培训,并先后为湖口镇、黄坑镇等地区的绿美乡村建设及园林养护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培训,累计培训技术人员近 200 人,为当地培训出一批懂技术、能实操的“绿色管家”。

  党建+产业赋能:激活绿美乡村“绿色动能”

  近年来,韶关学院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以党员教师为技术核心,构建“党组织 + 科研团队 + 企业 + 农户”的产业链协同模式,联合珠玑镇梅关村党支部,牵头共建“韶兰(南雄)种苗培育中心”,攻克种苗繁育核心技术,实现年生产蝴蝶兰种苗360万株、开花株2万株,总产值约1000万元,带动30户农户就业,村镇集体年增收可约27万元,推动形成跨三地市五县区的兰花产业带,预计年销售额近6000万元。

  同时,学院南药团队还与珠玑镇人民政府、药企等三方联动,开展珠玑镇南药(含药食同源)深加工和市场销售全链条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合作模式,制定了《银杏种苗繁育技术规程》《粉葛组培育苗技术规程》等多项技术规程,建立南药种苗繁育示范基地30亩、南药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55亩,筛选出4 个适宜当地生态的优良品种,构建“科技研发—规模种植—精深加工”的南药产业链,推动南雄南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学院还以“党建 + 红色资源 + 生态文化”为抓手,在水口镇共建花艺工作坊实践平台。党员师生围绕压花艺术、插花艺术、芳香植物应用等传统技艺开展实践活动,带头研发融合岭南压花、瑶绣、瑶药等传统技艺的绿色文创产品,以及结合红色旅游的手工纪念品。

  党建+校地协同:构建绿美乡村“长效机制”

  今年以来,韶关学院以 “校地党建共建”为纽带,建立“技术下沉—人才培育—长效跟踪”的闭环服务体系,让绿色发展理念扎根南雄乡村。通过科技特派员项目,韶关学院科技小院服务团队利用“科技扎根+校地协同”新范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在粤北大地绘就绿美乡村新图景,实施酸化土壤治理 2.5 万亩、耕地地力提升 1.5 万亩,引进水稻新品种 2 个,让“绿色种植”理念深入农户心中。

  同时,学院还依托 “科技小院”“田间课堂” 等平台,党员教师带头开展农技培训5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75 人,通过“党员带群众、技术传农户”“科技特派员+农户”结对机制,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8项创新农业技术成果已在当地形成示范效应的模式,让农户成为绿美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接下来,韶关学院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让更多党员师生扎根田野,以科技赋能生态保护、以产业激活绿色发展,为南雄绿美乡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


扫一扫
关注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