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坪田镇抓住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关键,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持续强化乡镇高质量发展薄弱环节,在优化公共服务、强化产业支持等方面下足功夫,乡镇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升级、造血功能得到强化、推动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最美银杏文化小镇”底色得以凸显。

一、优化公共服务,强化乡镇综合功能。完善节点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镇村融合基础。积极稳妥开展镇域风貌提升,新龙街道、老坪田街道把握“139+”美丽圩镇建设机遇,以“1个规划”“3项整治”“9项基础工程”高质量实施“139+”美丽圩镇建设工程,着力打造美丽圩镇省级示范样板。紧抓交通这个“牛鼻子”,持续开展镇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雄信高速公路-坪田段建设确保顺利通车,锚定“银杏+”融合定位,成功打造广东首个以“银杏”为主题的特色服务区并投入运营。同时,完成横岭村、迳洞村道路单改双、白改黑和坪田村至龙头村道路硬化工程,完成老龙村石陂涵洞路面建设和长坑村原长坑小学产业路建设等多个工程,涉道路累计20公里,持续铺就镇村融合发展“快车道”。创新乡镇运行机制,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以镇便民服务中心为载体,在推动“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办事便利化和应用数智化”“四化”运行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中心”触角,探索“两中心”新服务模式,(即镇便民服务分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在新墟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置镇便民服务分中心,确保基本公共服务涵盖行政、金融、医疗、教育、养老等多个领域,构建完善的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体系,实现老坪田地区政务服务“家门口”办理,扎实践行粤北山区镇公共服务新路径。2025年获评韶关市“镇级标杆便民服务中心”称号。把握粤北山区村“大分散、小聚居”特征,在人口集聚的新墟村,推动坪田镇卫生院(老坪田分院)揭牌运行,盘活原新墟公社办公场所等闲置资源,探索原坪田养老中心(康园中心)与长者食堂等服务设施空间上整合、功能上融合发展的模式,推进乡镇养老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实现医养结合,全面提升上片镇区生活品质。

二、强化产业支撑,强化乡镇造血功能。着力打造形成银杏主导的三产融合发展体系,构建推进坪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一是明确产业发展定位,立足特色“稳”一产。找准普通镇发展定位,持续夯实黄烟传统产业,近年来,黄烟产量持续提升,年均产量提高210担,年均收入增长200万元。因地制宜发展龙头单枞茶、坪田香米、坪田香芋、小黄姜等特色农业,打造“杏好坪田”品牌系列农产品,不断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户收入,让良好的生态资源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二是坚持错位发展策略,延展链条“强”二产。谋划“联合社+农户+高校+车间+公司”的发展模式,以南雄市杏好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强镇富村公司为平台,立足“双百行动”政策支持,用好韶关学院等高校科技特派员力量,围绕“小银杏”做“大文章”,通过研发精深加工产品--“银杏冻”“银杏月饼”等,点“银”成“金”,提高银杏果的附加值,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享受银杏保健功效的新方式。目前,引进投入资金10万元,批量生产三批“银杏冻”产品,前2批1.6万杯已售罄,第3批2万杯正以“订单式销售”模式有序进行中,目前已售1.4万杯。三是践行差异化发展道路,因地制宜“活”三产。以“银杏”资源为基石,用系统理念、全局思维深耕品质农业、银杏文化、休闲旅游,将古银杏森林公园、冯屋、军营寨等5个景区串珠成链,实现“移步换景”,精心打造坪田“银杏染秋”旅游示范带。今年,计划在重要景区节点举办“银杏嘉年华”系列文旅活动,增加景区吸引力,聚力打响坪田银杏“金字招牌”。2024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1万人次,同比增长10%。

三、紧抓振兴目标,强化乡镇推动功能。一是探索文化实践新路径,激荡乡风文明新气象。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按照资源整合到位、体制机制健全、服务群众精准的要求,针对农村一老一小群体,打造“杏福相伴”坪田文明实践品牌,定期开展亲情连线、医疗讲座、义诊、义剪等实践活动。近年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平台,开展“杏福相伴”公益课堂、“护苗同行”、传统文化传承等“杏福相伴”文明实践活动30余次,惠及群众3000余人次。二是迈动绿美建设新步伐,塑造和美乡村新风貌。以纵深推进全域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为契机,全面环境清理全域提升和城乡建设品质提升等五大行动。今年来,累计提升改造民房风貌28处、拆除老旧危房、断壁残垣等23处,腾出植绿空间17.05万平方米,种植3厘米以上树苗20693棵,其中8厘米以上树木2890棵,实现村貌“大变化”、颜值“大提升”。三是深化组织建设新实践,引领乡村治理新风尚。以乡情为纽带,充分发挥家乡在外优秀人才作用,构建“政府+企业+公益组织”三方联动机制,形成可持续的奖教助学模式。2025年初以新春茶话会为契机,邀请150余名坪田企业家、爱心人士及外出人员共聚一堂,围绕“如何更好地将教育资源与‘百千万工程’相结合”主题开展探讨,成功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募集奖教助学资金120余万元。以睦邻制为抓手,构建“支部+睦邻制+群众”绿美建设联动机制,推行“支部筹苗、村组筹地、村民筹力”的“谁种谁得”收益激励模式,累计打造50多个睦邻经济果园及多功能“口袋公园”,种植果树3100棵,实现生态颜值与产业效益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