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想清家门口的杂草,可光靠咱自己,又累又慢,压根弄不完,现在跟着人大代表和镇村干部一起干,不到1小时就收拾利索了!”湖口镇太和村村民罗叔擦着汗,看着焕然一新的门前小路,难掩笑意。自今年深化“1+1+N”人居环境整治机制以来,湖口镇进一步聚焦“一时净”到“长久美”转变难题,以人大代表为纽带,将群众反映的“工程量大畏难、缺乏组织无力”等痛点转化为“干群同心”工作法,发动党员、人大代表、群众等5000余人次投身整治,逐步探索出一条人人参与、常态长效的人居环境治理新路径。
“双日联动”破局,从“干部干、群众看”到“一起干”
“每周一镇村干部与人大代表带头清公共区域,周四就到咱家门口帮忙,这样的安排贴心!”里和村村民刘婶口中的 “双日”,正是湖口镇“干群同心”机制的核心举措,即设立“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日”。全镇13个村(社区)统一将每周一定为“干部带头日”,驻村镇干部、村干部全员下沉,聚焦主干道、沟渠等公共区域攻坚,今年10月以来清理公共区域卫生死角800余处;每周四定为“干群同心日”,由2名镇村干部+1名人大代表组成“动员小组”,入户走访整治点周边村民。“我们不是简单通知,而是带着诚意邀请。”一位镇人大代表回忆,在太和村沟渠整治前,他和村干部挨家挨户说:“周四我们来帮您清沟渠,您出点力,以后雨季不积水,维护也轻松。”真诚沟通打消了村民畏难、无力等顾虑,11月以来,“干群同心日”参与群众较上月增长30%,累计发动群众 200 余人次。

图为镇村干部、党员、人大代表、志愿者与群众共同清理卫生死角
闭环机制聚能,从“碎片化整治”到“精准化共建”
“事前动员摸清需求,共同劳动增进感情,这样的整治才接地气。”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负责人介绍,“干群同心”机制构建了“精准入户动员+共同参与劳动”的闭环。在周一“干部带头日”,人大代表同步开展民情收集,将村民反映的屋旁杂草难除、杂物堆放无规划等问题,纳入周四整治清单;周四劳动时,代表带头示范,干群分工协作,干部清沟渠淤泥,村民整房前杂物,去年还在一旁站着看的陈大爷,如今主动拿来镰刀,跟着大伙一起清理路边杂草。为避免整治工作成为“一阵风”,“干群同心”机制还与原有乡村振兴积分制、村规民约深度融合,即参与“干群同心日”劳动的村民,可奖励额外积分用于兑换物资;人大代表牵头成立环境监督队,每周巡查整治成果,对维护好的家庭公示表扬,目前全镇问题整改率稳定在90%以上。


图为人居环境整治前后对比照
量化目标提质,从“局部靓”到“全域美”
“每村每月动员近10户,全年近120户,13个村就是1560余户,这样才能形成长效合力。”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负责人拿着《年度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计划》介绍,计划明确每2个月完成一轮全村整治,目前已在全镇13个村(社区)落地,实现“村村有行动、镇域有联动”。今年10月以来,湖口镇累计开展集中整治行动80余次,组织相邻村组跨村协作整治40余次,清理垃圾、卫生死角2000余处,疏通沟渠20余公里,整治乡间小路160余条,实现公共区域保洁、主次道路美化、村级宣传引导“三个全覆盖”。如今圩镇与村组环境同步提升,昔日卫生死角、淤塞沟渠全面改善,“局部靓”升级为“全域美”。环境改善也为产业发展铺路,比如,长市村民宿接待游客7000余人次,太和村、承平村正推进农文旅项目规划,整治成果正逐步转化为民生红利。
“以前店里一天见不着几个人,现在环境好了,游客多了,生意也跟着红火,日子也更有奔头。”店铺张阿姨的话,既道出了湖口镇群众的心声,也揭示了群众态度从“要我整”到“我要整”的根本转变。下一步,湖口镇将依托“干群同心”机制,继续深化人大代表履职融合,计划明年新增“村民骨干岗”“学生实践岗”,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从“干群同心”向“全民同心”迈进,让乡村“颜值”与“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